好孩子为何抑郁,被倒置的亲子关系
我们要警惕过份“懂事”的孩子。因为“懂事”很可能是孩子承担了本不该承担的压力之后的非正常表现。
有的家庭是通过严格的控制,打造出一个“懂事”的孩子。有的是通过让孩子过早地承担他不该承担的情绪,打造一个“懂事”的孩子。这背后其实是家长有意无意地用手中权力在支配孩子。
很多家长不承认自己欺负过孩子。其实这就是一种欺负。
在家庭中,各自做好自己的角色。不越界也不渎职,才是正常的家庭环境。
前段时间,看到这样一个新闻。在四川一个婚礼上,新娘子四岁的儿子,拿着话筒站在新人面前,哭着对新郎放狠话,说:
如果你敢欺负她,等我长大以后,就收拾你。
小男孩一句话,不仅让新娘子当场哽咽,连场上的大半宾客也感动落泪。很多网友都评论这位小男孩说,在用最奶的声音放最狠的话,可爱又懂事。
但这件事也一度引起了很多博主讨论,不少人一致认为:
一个四岁的孩子,却在这个年龄,就要去承担如此一种负责任、保护家人的感觉,而且这种懂事还得到这么强烈的追捧,这是值得深思的现象。
实质上,一个尚年幼的孩子,就要像个懂事的小大人一样,去保护家人的这种现象,我们可以称之为:
「亲子关系的倒置」
1、什么叫亲子关系的倒置?
即在一个家庭里,父母变成了孩子,孩子变成了父母,或者说父母变成了小孩,小孩变成了大人。
8岁的儿子永远都在理解妈妈的一切,永远都要承接妈妈向自己吐露的任何痛苦。甚至他还成为了妈妈的保护神,不得不负起本不该他这个年纪要负的责任。要知道,八岁孩子的注意力,本不止于此,而今却要如此全身心去关注母亲,付出的代价就是:
他被迫压抑了本能的童年状态。
2、为什么会出现孩子成为父母的父母、变成了父母的保护神这种现象呢?
在这,想具体提出两个原因。
首先,亲子关系的倒置,其实涉及到一个权力的问题。
在中国的很多家庭,经常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形,谁权力大,谁就可以肆无忌惮地发脾气。但很明显,孩子的力量通常最小。
而又加上我们社会崇尚听话文化,所以孩子在小时候不仅没有权力,还必须乖巧懂事,把自己的攻击性都收敛起来。因此,就会造成这样的现象,一些家庭的小孩,往往是个懂事的小大人。
可以说,这简直就是很多家庭的写照:
年龄越大,力量越大,权力越大,越肆无忌惮;
年龄越小,力量越小,权力越小,越依头顺尾。
其次,父母只允许自己表达负能量,而孩子只能表达正能量,也是造成亲子关系倒置的一个原因。
太多人有过这样一种感觉:从小到大,父母对自己没有过一句夸奖,永远都是批评。其实,这就是父母一直向孩子表达负能量。
3、然而,如果总是孩子在容纳父母的坏情绪,小小年纪就成了懂事容忍的小大人,其造成的影响和危害,不容小觑。
这样的孩子,成长路上可能会遇到以下几个问题。
① 总是以大人的感受为中心,容易失去自己的感觉。
如果孩子在很幼小时就发现,自己只能围着父母的感觉转,而当有自己的感觉时,可能会遭到训斥和破坏。
这种情形下,就算父母没有明确强烈要求,孩子可能也会出于恐惧,依旧围着他们转,不能够安心待在自己的世界里。
并且,他还会觉得这个世界非常的沉重。 在他心里,也许背负着一个沉重的母亲,也许背负着一个沉重的父母,甚至背负着整个沉重的家庭。
跟这样的小大人打交道时,会深刻感到:
他们本能地总以别人的感受为中心,甚至当别人的感觉和自己的感觉发生冲突时,会第一时间就放弃自己的感觉。
这样一来,就会导致他们对别人的感觉,比对自己的感觉还要敏感。这也是形成中国式好人的原因之一。
② 轻易形成“我真差”的自我定位,陷入抑郁、无助之中。
年幼的孩子,有时会分不清想象和现实,无法估计自己能力的高低。而如果父母总给孩子传递这种感觉:我有一个重大的问题,需要你帮助我,需要你帮我化解。
作为尚未具备现实检验能力的孩子,当然会觉得义不容辞,觉得我一定尽全力去帮你。但成年人的大问题,塞到孩子的幼小心灵中,会导致这种情况:
孩子毕竟是孩子,当他们的确做不到时,可能会产生一种“我什么都做不了,我真差”的感觉,陷入到无助和自责的情绪中。
甚至,孩子自身的容器功能也可能被撑破,无法消化自己需要面对的一些问题,比如说学业压力。
③ 从小成为妈妈的虚假伴侣,长大后很难进入亲密关系。
在一些家庭里,男孩可能会感知到,在妈妈的眼里,自己比父亲重要。这也许会让他们觉得自己比父亲厉害,有一种骄傲感,但其实也会导致一个问题:
成为妈妈的虚假伴侣,就失去了自己的真正角色,也失去了自己作为孩子的稚气。
4、在上文,具体分析了亲子关系的倒置形成的原因以及危害。
按理说,家是温暖的港湾。即在一个家庭里,大家是重情感的,无论是父母还是孩子,大家都感到有一种基本平等的感觉,这才是好的亲子关系。
当然,对于大多数家庭来讲,这可能有些理想化。因为对很多父母来讲,自己本身从小就被要求做个懂事的人,从小都是独自承受焦虑和化解负面情绪,怎么可能做到如此尽善尽美呢?
但在此,还是想提出3个可尝试的方式。
① 我们需要明确清楚,父母是父母,孩子是孩子。
当父母的,如果能在内心澄清这一点,自然会给孩子传递一种感觉:
大人的事情是大人的事情,孩子你做孩子就好了。甚至,有时候一些问题的确解决得不够好,也依然能做到让孩子明白:
这是大人身上的担子,是大人的焦虑,并不希望你们来帮大人化解。当尽可能做到这一点,尽可能把大人的责任担负起来时,孩子才能有一个好的空间,去放心地玩耍,去安心地做自己和发展自己。
② 要允许孩子拥有自己的感觉,允许孩子表达负能量。
一个从小只被允许表达正能量的孩子,一个被迫承接父母负能量的孩子,很容易会失去自己的感觉。自己的感觉完全被妈妈的负面情绪替换了,没有任何自己的情绪显露,像个干枯的人。
而只有允许孩子表达自己的负面情绪,他们才能成长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而不是一个只会围着别人感觉转的人。
③ 做父母的,尽量去容纳和化解孩子的焦虑。
英国精神分析大师比昂讲过这样一句的话:关系的实质,是谁制造焦虑,谁容纳焦虑。
弱小的孩子,认知各方面尚未发达,自我也还没完善。因此,在很多时候,他们只会制造焦虑,但是化解不了自己的焦虑。
比如,一门考试不及格,他们可能就会产生一种挫败感;违反学校规则,他们可能会为要受惩罚这件事感到恐惧。
这时做父母的,可以先给孩子传递一种感觉,你的情绪是被允许的,如果你接不住,你可以找我,我来倾听和承接一些。
如此一来,孩子的情绪一部分流动出来,给到父母一起消化,他自己就会好受一些。但我们的家庭中,反而常是父母制造焦虑给孩子,但幼小的孩子接不住焦虑,只能挨着。所以,如果真想爱孩子,请不要向孩子传递太多焦虑,并请容纳化解孩子的焦虑。
这才是一个好的亲子关系。
成都中童儿童康复医院,为多动症孩子提供MDT多学科诊疗服务。邀请国内儿科大咖、教育专家一起为孩子出谋划策。帮助孩子减少多动冲动行为、提升注意力。还有国家心理咨询师为孩子疏导心理情绪,定期个案讨论让家长清晰的看到孩子进步。
我院每周特邀华西专家、留美博士、MDT专家联合会诊。如需了解【训练方法】【医院情况】【预约专家】请拨打电话【028-87429120】。
您也可以通过下图关注我院公众号,看家庭训练方法,其他家庭康复成功分享。
本站部分内容由网友自行投稿发布或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站最终观点,如有内容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本站删除。
相关推荐
- 我家里有个七八岁孩子不爱学怎么办,家长有什么好的方法借鉴下呢? 2021-02-24
- 如果儿童出现了心理问题,会有哪些表现,当家长一定要引起重视? 2021-02-21
- 孩子学习困难怎么办,辅导作业真的难吗,有经验可循吗? 2021-02-21
- 关于孩子学习困难怎么办,父母除了焦虑还能做些什么引导? 2021-02-15
- 如何了解儿童心理问题怎么疏导,教育哭闹打滚的3岁熊孩子有什么好方法? 2021-02-12
- 针对孩子太黏人心理问题的表现,如何治疗,有办法吗? 2021-02-11
- 遇到5岁儿童不爱吃饭心理问题怎么疏导,宝妈学会这几招快速破解? 2021-02-05
- 疫情期间儿童心理辅导有哪些方法,父母应该提前知晓如何引导? 2021-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