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注意是孤独症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研究和干预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由于在教学和干预过程中,首先要引起孩子们的注意。
共感兴趣是两个人为了分享对一个事物或事件的兴趣而共同关注某一事物或事件的行为。例如,父亲看到路边的车很漂亮,会指着车对孩子说“看”,孩子则会指着父亲指着车;或孩子会主动指着车并看着父亲,确保父亲也会看着车。
对孩子来说,共同关注是他进一步学习各种知识、经验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关注能力的获得,不仅有助于儿童更好地适应环境,拓展儿童认知世界和与人交往的方式方法,而且与儿童的语言、情绪、自我意识等方面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
尽早关注儿童注意力的发育非常重要,许多研究已经确认,这是预测孤独症的重要因素。儿童发育过程中一般在2岁左右,如无共同关注能力,可作为孤独症诊断的标志。
今日我们来介绍一下共同注意这一对孩子非常重要的能力,如果孩子出现了共同注意的缺陷,家长不要太着急,我们将根据特教老师多年的经验来给大家讲解干预方法。
注意缺陷和儿童的早期发育
孤独症儿童在共同注意力方面的缺陷更为明显,他们的共同注意力与多个方面的发育有关联,或可预测。
共同注意与语言、社会认知、社会互动、情感发展等方面有密切关系。
一是语言能力的培养
无论正常人还是孤独症儿童,共同注意都能很好地预测语言能力的发展。
反应性共同注意可以预测语言接受能力;自发共同注意可以预测语言表达能力。
特别的例子是,父母向孩子展示一个苹果(发起共同关注),并给这个东西命名——苹果。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注意并注意到了苹果,并增加了他们的词汇量。反之,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也会发现新奇的物品(苹果),主动与父母分享出示的物品(苹果),父母提供与物品(苹果)一致的语言表达,有助于孩子语言学习。
反之,注意不足则会导致语言发展的缺陷
集体注意力与语言能力的关系更为密切,对孤独症儿童集体注意力的干预能同时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
二是社会认知方面
“共同注意”在社会认知能力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例如,一种假装性游戏,其目的是将非A事物的B假装成A事物。例如,把皮球当作西瓜,如果孩子连正常的西瓜都不会注意到,就不可能和父母玩假游戏。儿童对西瓜的认知已经出现了问题,更不可能从对西瓜的认知到皮球的认知,再一次玩假游戏。
孤独症儿童如果缺乏共同的关注,对许多事情的认知都会产生影响,学习的东西会随着时间的积累而远远落后于正常儿童。
三是社会交往的能力
社交交往能力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交往、共同关心或感兴趣的事情,能更好地帮助人们进行交际和交流。假如孤独症儿童缺乏共同的注意力,他们往往不能注意到其他人的关注,自然就很难与其他人交流。
四是情感方面
如果孤独症儿童能够有效地利用共同注意力,它就能帮助表达自己内心的需要,并且与人沟通也会更加顺畅,这样孩子就不会因为别人的不理解而产生情绪波动。
在与别人一起关注感兴趣的事情时,通过与别人分享可以让人的心情更愉快。比如孩子和父母看见前面的小狗在追闹,就指着小狗对孩子说:“看那两只小狗,真好玩。”能引起孩子的共同注意,使孩子看到小狗,并能感受到快乐。
正因如此,共同注意力在儿童早期发育的各个层面上都起到了重要作用,所以,它也被认为是孤独症早期检查的一个特点。那些表现出明显注意力不集中的儿童,在他们达到诊断年龄时,很有可能被诊断为发育不良或孤独症。
孤独症儿童常见的注意力缺陷
共感兴趣是两个人为了分享对一个事物或事件的兴趣而共同关注某一事物或事件的行为。集体注意可分为两种:被动的(回答性的)集体注意(集体注意)和主动的(自发的)集体注意(集体注意)。
举例来说,妈妈和孩子一起看书,孩子会注意到书里的小狗,指着小狗看妈妈,确保妈妈也会注意到小狗,这就是孩子自发的共同注意。如果孩子和妈妈一起读一本书,妈妈指着书中的小狗对孩子说“看”,孩子就能对小狗产生反应,这个过程就是反应性共同注意。
目前已有研究表明,孤独症儿童(尤其是学前孤独症婴幼儿)普遍存在注意力缺失,与一般儿童和其他发育不良儿童相比,他们的注意力缺乏程度较低。
自发联合注意缺陷表现
儿童在日常训练中表现出自发的共同注意缺陷,儿童很少能够以指点的方式向父母展示他们感兴趣的事物(例如食物,玩具)。
孤独症儿童与父母游戏时,目光很少接触,无法与父母分享游戏的乐趣。
大多数儿童的眼睛更多的看东西(食物,玩具)。极少用眼神去看父母,而是用手指自发地指示行为发生的频率接近于0,而用“拉”、“抱”等动作来代替“注视”和“指向”。例如,孤独症儿童想吃桌子上的苹果,他不像正常儿童那样指着苹果看妈妈,以显示出想吃苹果的意愿,而是直接去拉,抱妈妈。
回答性共同注意缺陷表现
孤独症儿童在生活中反应性共同注意行为上存在缺陷,主要表现为与父母的对视接触、视线跟随、对自己名字的反应降低等。
孤独症儿童在教学过程中,要让他们看到并注意到教学内容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孤独症儿童往往不会按照父母的指示去注意教学内容和知识。
即便能够引起孤独症儿童的注意,其时间也比较短暂,注意的稳定性也不如正常儿童。
有些孩子虽然接受过回应名字的行为训练,但对外界刺激(叫名字)反应微弱,甚至没有反应(回应或目光对视)。经常让人产生“听而不闻,视而不见”的印象。
实际上,有些孩子,无论是在日常的社交活动中,还是在一对一的个人训练中,他们很少甚至没有与父母进行目光接触和对视。
怎样培养孩子的注意力?